每年雨季是野生蘑菇生长的旺季,也是蘑菇中毒的高发期。野生蘑菇种类繁多,其中不少含有剧毒,误食后可能危及生命,一定要提高警惕!
毒蘑菇又称毒蕈、毒菌等,是指人或动物食用后出现中毒症状甚至导致死亡的大型真菌的子实体。毒蘑菇的毒素成分各异,中毒症状也不尽相同。
哪些蘑菇容易让人中毒?
1、外形鲜艳的蘑菇:
比如颜色鲜红、翠绿、金黄等,很多带有剧毒,像毒蝇伞、致命白毒伞等。
2、生长在阴暗、潮湿地方的野生蘑菇:
这类环境下生长的蘑菇,可能积累更多毒素。
3、不认识的“新奇”蘑菇:
不要轻易尝试从未见过或不熟悉的品种,很多毒蘑菇和可食用蘑菇外形相似,难以分辨。
中毒分型及表现
1、常见中毒类型可分为:
胃肠炎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横纹肌溶解型、光敏皮炎型7种。
中毒事件中,胃肠炎型和神经精神型最为常见,而急性肝损害型和横纹肌溶解型是主要致死类型。
2、中毒症状多样,常见的有:
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通常在误食后数小时内出现。
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痛、幻觉、抽搐昏迷等。
展开全文
严重时可能出现肝肾功能衰竭、休克,甚至死亡。
如何预防蘑菇中毒?
1、不随意采摘:
不要在野外随意采摘不认识的蘑菇,尤其是外形奇特、颜色鲜艳的。
2、不轻易购买:
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野生蘑菇,尤其是流动摊贩售卖的。
3、不盲目食用:
自家种植或明确认识的蘑菇才可食用,不确定的坚决不碰。
怀疑中毒了怎么办?
1、尽快就医
蘑菇中毒的潜伏期较短,一旦食用野生蘑菇出现不适,无论症状轻重,都应尽快就医。如意识清醒可立即催吐,若中毒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以免引起窒息。一起食用过毒蘑菇的人,无论是否出现中毒症状,都应该就医,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2、留存野生蘑菇样本
就医时,及时告知医生野生蘑菇食用史。最好携带未食用的野生蘑菇或者野生蘑菇的照片,以便确定野生菌的种类,判断预后。
3、警惕“假愈期”
肝损害型蘑菇中毒在临床上存在“假愈期”。患者在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期过后,自我感觉已“康复”,这时候特别容易忽视而不愿意就诊,而此时体内已经出现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救治不及时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因此,对于超过6小时以上潜伏期的中毒患者要及时转诊到有诊疗能力的综合医院进行治疗。
撰 稿:王 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